ATH亞仕生醫 高爾夫教室 第一篇 球桿介紹
ATH官網:www.ath.com.tw         
編輯:陳敏柔


圖1.陳敏柔


圖2.球桿

高爾夫球桿是高爾夫球員的最佳夥伴,一場高爾夫球賽中球員最多可以攜帶14支球桿,超過則DQ(失格),14支球桿包含開球木桿、球道木桿、小雞腿(混合桿)、鐵桿、短切桿及推桿。


開球木桿/一號木桿

圖3.開球木桿
/一號木桿

一號木桿即為球袋中,桿頭最大的那支球桿,理論上也會是整組球具裡,距離最遠的一支球桿。
之所以會稱為木桿,是因為早先桿頭用木頭製成,不過隨著科技進步、球友對距離、穩定性、易打性的要求越來越高,現今多以不鏽鋼與鈦金屬為材質大宗、球桿頭尺寸也比以前大出許多。
而開球木桿,顧名思義是拿來作為開球使用(不過規則並沒有規定一定得使用開球木桿來開球。),其甜蜜點於桿面中間,開球時會將球架在Tee上,以擊出最遠距離。
也因為其甜蜜點位於桿面中間,球落於球道上之後,通常球員就不再使用一號木桿接桿,不過也有穩定性高的球員,為爭取距離而在球道使用一號木桿的例子。

♦球道木桿

圖4.球道木桿

 

球道木桿與開球木桿相同:早期均由木頭製成故得名。
差別在於球道木桿甜蜜點接近桿面底部,適合在球道上或架在短tee上擊球,整體來說能擊出比鐵桿更遠的距離,適合作為爭取距離時接桿使用,因此女性、兒童球具中,通常木桿數量會比男性球具多。
球道木桿有不同號數分別,從號數小到號數大分別為桿面角度小(較陡)到桿面角度大(較斜),常見的有三號木桿、五號木桿、七號木桿等。


♦小雞腿(鐵木混合桿)

圖5.小雞腿(鐵木混合桿)

結合木桿與鐵桿特性所產生的球桿:保留了鐵桿的穩定性,亦保留了木桿的距離表現,因外型長得像雞腿而獲得球友如此暱稱。

♦鐵桿及短切桿

圖6.鐵桿

 

鐵桿因桿面角度及桿身長短不同而有不同號數區分,一般分為長、中、短三種,按長度分為1~11號,其中1~5號為長鐵桿(桿身較長、桿面較陡)能擊出較遠距離,但易打性較低;6~8號為中鐵桿,9~11號為短鐵桿,P、A、S等為短切桿,用於不同距離時進攻果嶺使用。
鐵桿普遍擁有比木桿更加的穩定性,不論在距離或是方向上,變數都會比木桿小上許多,因此雖然長鐵桿易打性低,仍有選手寧願使用長鐵桿也不用木桿進攻
 


圖7.短切桿

♦推桿

圖8.推桿

 

用於果嶺上將球平推進洞,為最關鍵的一桿,桿面通常為接近直立的2.5~4度之間。
材質、長短及角度有不同設計,根據不同推桿方法,有不同桿身長度可以選擇,不過2017年PGA協會規定推桿時不能有第三點接觸到身體,因此頂腹式推桿已全面禁用


因此根據以上球桿類別的多樣性,便能讓選手在場上對應各種狀況時能用不同策略脫困或進攻。
一般球友會有個迷思:擊出越遠距離越好,事實上進攻時,能留下自己拿手距離、又能避開沙坑、水障礙及不穩定的擊球,才是最佳的選桿策略。
 
而高球規則中,並無明確規定每支球桿要在何時使用,只要球袋內桿數介於1~14支內,就符合下場規定,因此也衍生不同趣味性的比賽,例如5支球桿挑戰賽:參賽者自行選擇5支球桿,接下來整場球均使用那5支球桿完賽,或是在賽場上可見到選手一時意氣用事,折斷球桿、或是將球桿丟進水池洩恨後,接下來幾洞使用剩下的球桿也照樣完賽。
 
能靈活運用球桿、選擇最合適的的球桿,相信更能享受下場的樂趣噢!


ATH粉絲團 ROCKER M 粉絲團按讚追蹤~可收看到最新的高爾夫教室文章

 
 

文章標籤

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TH亞仕生醫 跑步教室 動作篇之一  核心篇
www.ath.com.tw
編輯:梁澤敬



跑步教室 動作篇之一  核心篇 編輯:梁澤敬

核心肌群一直是在跑步訓練中所強調的一個重點,你有強和有力的核心,但你有正確的用力嗎?
 
首先我要請跑者們比較兩個動作
 
第一個動作,翹屁股,並把膝蓋抬到最高。
第二個動作,縮小腹,並把膝蓋抬到最高
 
重複兩個動作,一定可以發現後者能夠比較輕鬆的抬高腿部
 
因為在縮小腹時我們同時做了骨盆”後旋”( posterior rotation)的動作(圖1),在跑步中我們應該讓骨盆”適度的後旋”,使腿部更容易提高,不浪費多餘時間在身體後方回收腿,在圖2中骨盆後旋的選手在前腳掌著地時,後腿膝蓋已往前加速至身體中軸線(藍虛線)下方。
 

跑步1
圖1.
骨盆”後旋”


圖2.
前腳掌著地時,後腿膝蓋已往前加速至身體中軸線

反之,翹屁股時,骨盆正處”前旋”(anterior rotation) 的位置(圖3),在跑步中過於前旋的骨盆會導致跑步時花費過多的時間回收後腿,並影響抬腿的高度,在圖4中骨盆前旋的選手前腳掌著地時,後腳膝蓋在身體中軸線(藍虛線)後方,花費更多時間前抬腿 (Bosch & Klomp, 2005)。


圖3.
骨盆”前旋”


圖4.
前腳掌著地時,後腳膝蓋在身體中軸線後方

那種到底是什麼感覺呢? 首先,各位跑者可以躺下並屈膝,這時一定在腰後有一個拱起的空間,試著將肚子用力並將此空間用腰部填滿,這就是核心正確的發力動作
 
一開始在做此動作時一定都會感覺到呼吸困難,這是因為我們在呼吸時腹部肌肉還不習慣此發力動作的,只要多加訓練一定可以習慣的喔。

中立的軀幹
 
在跑步時,軀幹基本上是處於力平衡的狀態,軀幹是手腳運動中的的中軸,必須中立穩且定才能有效地使手腳所施予的力量正確傳遞。
 
如果軀幹不是處於穩定或中立的狀態將造成力量的流失或錯誤的傳遞,這邊分兩個當代跑者最常犯的錯誤。
 
第一個是”無力”的軀幹,各位可以把無力的軀幹想像成一個海綿(黃框),跑步的前進是因為腳施於地板的反作用力(紅色實線)將身體往前推,如果軀幹過於無力無法穩定,腳施於地板的反作用力傳遞到軀幹時就會像海綿吸收力量(紅虛線),使原本往前的力量吸收殆盡。


圖5.

第二個是”前傾”的軀幹,此動作將使著地腳將落於身體中軸線(綠實線)前方,軀幹會產生向下的力矩(藍實線),著地腳為維持身體的平衡,必須施於更多向下的力量(紅實線)產生反作用力(紅虛線)平衡以防過於向前跌倒,如此一來施於向下的力量就會多於向前的力量以致跑者失去向前性,並造成邊跑邊剎車的情況。


圖6.


下一篇:跑步教室 動作篇之二 腿部畫圓及手部帶動 編輯:梁澤敬

ATH粉絲團 ROCKER M 粉絲團按讚追蹤~可收看到最新的跑步教室文章

文章標籤

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TH亞仕生醫 跑步教室 動作篇之二  腿部畫圓及手部帶動
www.ath.com.tw
編輯:梁澤敬


一、腿部畫圓
           
跑步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運動,在以往的觀念裡,在短跑中一歩的周期中有推蹬期,回收腿期和抬腿期,但在近年研究中,劃分出了更細的階段,其中包括了著地期、回收腿、轉換期及著地準備期(Seagrave et al., 2009),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在腿部化圓時有哪些重點吧。
 
1. 著地期 : 為腳掌接觸到地面至離開地面的期間,分為前著地期後著地期

ROCKERM

(1) 前著地期 : 為腳掌接觸地面後至身體重心正下方的期間,較好的選手在較著地後會持續以髖關節力量加速,在這期間選手應該強調後抓,協同腿後肌及臀肌持續加速
 
(2) 後著地期 : 為腳掌由身體中心正下方開始直至離開地面的期間,大部分選手只展現了30%的推蹬力量,這段期間因腳接觸地面而身體重心速度減少,選手應該持續強調推蹬讓身體重心速度在腳掌離地前恢復

 
 
2. 回收腿期 : 即為夾腿,此階段開始由後往前加速,選手必須在大腿由後至前抬的活動範圍以最短的時間快速夾腿,其中回收腿分為剩餘期恢復期
 

(1) 剩餘期 : 為後腿離開地面後至開始前擺之間剩餘的短暫期間。此階段將決定收腿的效率,在此階段,跑者必須將剩餘期滯留的時間縮到最短,並切換至對恢復期有效益的動作,重點是維持軀幹的位置、屈足、大腿前踢 (thigh pop) 、腳後跟前移

ROCKERM
 
(2) 恢復期 : 為後腿開始前擺至最高點的期間。為了能快速夾腿,當腳離開地面瞬間,選手應以最快的速度彎曲膝關節並將腳後跟提起至臀部,依據槓桿原理,大小腿折疊角度的大小,將直接影響前擺時阻力臂的大小,折疊角度越小前擺阻力臂越小, 擺動的旋轉半徑越小,前擺角速度越大, 而加快了大腿帶動小腿前擺速度。
此外,有效的抬腿是由三屈肌反應 (triple flexion response) 結合而成,分別為髖、膝蓋及足部,如果有某一部位沒有有效的彎曲,就不會達到有效的抬腿,其中最常被忽略的就是足部,各位跑者可以試試兩個動作,在站立時把腿由後往前抬腿,第一次做蹠曲 (plantar flexion),也就是壓腳背,第二次做屈足,各位一定會發現屈足時的抬腿比較輕鬆。恢復期關鍵為維持身體的位置、屈足、大腿前踢 (thigh pop) 、腳後跟上提、膝蓋的疊合(step over)。
當然,有效的抬腿也跟先前文章中強調的”中立骨盆”,有很大的關係。



 
 
3. 轉換期 : 為回收腿抬至最高後大腿開始減後至另一隻腿離開地面的期間,如轉換期能有效的完成,將會大腿向上抬的力量轉移至身體,減輕身體的重量,以達到更大的步幅(飛行更遠)。


如能有效的做好回收腿期,轉換期自然也會好,重點在於減少轉換至著地準備期的時間
 
4. 著地準備期 : 為大腿至高點開始下踩加速的至前腳著地的期間,此階段是一步周其中第二重要的階段,因為此階段為增加選手步頻的關鍵,也是國內選手最欠缺的一環。
 
當大腿向下加速時在膝蓋旁的肌群必須收縮穩定以達到有效的向下加速,在其中腳尖維持上翹使其成為一個跳板以累積能量。因此著地準備其選手應注意大腿肌肉收縮,膝關節放鬆,腳趾向上,膝關節穩定與共同收縮,腳積極的耙地

ROCKERM
二、手部帶動
 
人是協調的動物,在自然的步態下不會有同手同腳的動作,在跑步時手腳的擺動會產生同步 (synchronization) 的現象,也就是說,單手部的擺動一次就會跨一步,兩次就會是兩步,手和腳其中之一變快,另一方一定也變快,而腿部因擺動幅度會比手部還大,所以頻率會比手部還慢,所以此時一定要靠手部帶動腿部,在2014年的一篇文獻中也指出,跑步時手部的帶動可以減少身體花費的能量,並減少軀幹旋轉角度過大,所以為什麼我們會看到明明是腿部為主要部位,短跑好手的手臂卻也非常粗壯,就是因為手部的帶動對跑步時的速度有益無害。
 
手部的擺動技巧,我們可以想像雙手拿鐵鎚時,在身後有一道牆,而在雙手正後腰部高度的位置有兩根釘子,當手部向後擺時就像要把釘子打進牆裡的感覺,前擺則自然上擺就好。

上一篇:跑步教室 動作篇之一 核心篇 編輯:梁澤敬

下一篇:跑步教室 動作篇之三 百公尺起跑及加速關鍵 編輯:梁澤敬

ATH粉絲團 ROCKER M 粉絲團按讚追蹤~可收看到最新的跑步教室文章

文章標籤

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